当前位置:首页> 企业文化 > 人物风采
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—记新疆院高级工程师张江
来源: 作者:  发布时间:2015-04-28 00:00  浏览次数:2568

作者:机关  邹存海  苑爱东  孔德轩

      夜深人静的时候,新疆院顾问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,依然在伏案工作。只见他一会儿用高倍放大镜看看图纸,一会儿用那略显颤巍的笔记录着……,看着那坚毅的背影,仿佛不知疲倦似的。他叫张江,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。在新疆院,大家都亲切地喊他“先生”。

我和先生共事已有五个年头了,由于年事已高,老伴和子女担心他的健康状况,明年执意不让他进疆了。听到这个消息,我既感到欣慰又恋恋不舍。欣慰的是老人终于可以回家陪陪老伴,颐养天年;不舍的是先生走了,感觉自己身边少了位朋友和导师。

先生在院工作期间,给我留下许多人生的宝贵财富,在老人即将离开新疆院的时候,我又能给他什么?思来想去,决定拙笔陋文一篇,表达对先生的感激之情。

一、立志报国 甘于奉献

“有的同志问我,从事地勘工作那么苦,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大山,值得吗?我说,我从读高中开始到大学毕业都享受人民助学金,是党和国家把我从一个穷孩子,培养成了一位高级知识分子、国家干部。因此,从我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,就有一种报恩的想法,就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、较好的业绩报答党和人民的培育。”—张江

先生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,先后在广西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、冶金工业部西南局和西北局工作。毕业伊始,先生怀揣着梦想,带着干一番大事业的勃勃雄心来到了川西高原。从一名见习技术员干起,一步一个脚印,历任地质组长、矿区技术负责、分队长、总工办主任、队总工程师、队长等职务。

先生先后参加和主持多个矿床的勘查工作,在全国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。其中主持过《四川省会理县大铜厂铜矿床》(铜矿中型,伴生的银、硒矿大型)勘探工作、《四川省盐边县101号铜镍矿床》(中型)及《陕西省汉阴县黄龙金矿床》(中型)详查工作。在《矿物岩石》杂志上发表了《会理县核桃树含铂硫化铜镍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》,该论文被四川省地质学会评选为优秀论文;在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上发表了《木里—盐源地区层控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》,并收入《金银矿产专集》第四集。

几十年爬山越岭、风餐露宿的野外生活,造就了老人坚韧不拔的性格。那时候的西南、西北片区,野外作业、生活环境十分艰苦,白天工作要徒步几十公里,吃着凉干粮,喝着山沟里的水,衣服时常会被露水或雨水浸湿;晚上在又凉又潮的帐篷里,忍受着蚊虫的叮咬,整理当天的资料,研究第二天的方案……

1996年夏,在罗布泊北缘小青山一带搞金矿普查,有一天夜晚,风雨交加,先是沙尘弥漫了帐篷,一会儿雨水透过帐篷滴在床上、被子上、脸上,只好用毛巾盖着脸,不知过了多久才得以入眠。第二天,彼此一看,都成了泥人……

多年的野外工作,使得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。尽管身体素质下降了,但他对地质工作的热情、对地质事业的执著始终未减。

在先生那个年代,拥有一份正式稳定的工作是无比骄傲的事情,不愿放弃也从未想过放弃心爱的地质事业。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,夫妻长期分居两地,可是谁也没有怨言。那时交通不便、通讯不畅,在野外与家人交流情感的唯一途径只有鸿雁传书,收到家人报平安、诉思情的书信便是最高兴的事情。

先生常说,现在的社会多好呀,交通、通讯这么发达,拿起手机就可以听见亲人的声音,打开网络就可以看见亲人容颜,年轻人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,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。

二、鸿鹄之志 老有所为

“退休后,我是在家里享清福呢?还是在条件许可情况下,与时俱进、老有所为呢?我选择的是后者。有的老同志退休后把专业书籍都卖了,我不仅没有卖,而且看到适合的专业书籍还买。买的目的是继续学习,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素质。我从69岁时开始学习电脑,虚心向年轻人请教,节假日跟着孩子学,付出的时间是年轻同志的几倍,终于学会了办公自动化和各种制图软件。要与时俱进就要有活到老、学到老的精神。”—张江

1995年退休后,先生受聘于紫金矿业,任紫金山地测科科长兼地质研究室主任,负责矿山生产探矿和综合研究工作。经过多年的勘探,和同事一起把一个黄金资源储量只有5吨的中型矿床扩大到79吨的特大型金矿床,编制了《紫金山金矿生产补充勘探报告》;合作编制了《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金矿成矿地质研究及资源评价》,被国家经贸委评为黄金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;在《地质与勘探》杂志上发表了《紫金山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》。为紫金矿业成功登陆香港股票市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2000年,地勘行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。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地质市场不景气,多数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改行或提前退休,各个地勘队伍的技术力量显得捉襟见肘,难以满足地质市场的需求。先生不忘自己是老冶金地质人,放弃优越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,毅然回到西北局汉中六队,挑起总顾问的重担,担负起承前启后、传帮带的责任。

尽管先生年事已高,但不甘寂寞的性格没有变。他始终秉承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,事必躬亲。矍铄的身影穿梭于每个野外项目部之间,人生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西北。他主持了多项地质勘查工作,主编《陕西华县金堆城钼矿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》(特大型)、《陕西省略阳县渔洞子铁矿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》(大型)、《陕西省柞水县大西沟铁矿床资源储量核查报告》(特大型)等,在《西北地质》杂志上发表了《陕西华县金堆城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》等多篇学术论文。

三、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

“我在新疆院取得的成绩,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,不少同志的贡献都比我大,我仅仅是做了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。工作上不仅要提出存在的问题,还要尽可能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,使年轻人尽快地掌握地勘工作的原则和方法,以便更好地为国家、社会服务。在工作中不仅是我帮助了年轻人,同时,年轻人也帮助了我。我从年轻人那时学到了许多地质方面的新理论、新技术、新方法。”—张江

新疆地质勘查院是一支年轻的队伍,随着承揽国家、市场项目的增多,为了抓好质量,急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把关报告、传授经验。2010年新疆地质勘查院聘请先生为顾问。

考虑到先生的身体状况,鉴于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,院里原则上不同意先生出野外。但是先生说,一个地质工作者不到实地收集证据、了解情况,怎么能对成矿环境有感性认识?没有感性认识如何能上升到理性认识?没有深刻的认识又如何编制地质设计和施工方案?朴实的话语,体现了一位老人严谨的科学态度。

先生在新疆院的五年,把足迹留在了三山两盆。每每想起和先生共事的场景,一幕幕画卷仿佛映入眼帘:在西南天山,一位老者顶着烈日步履蹒跚地行走在红绿相间的三系砂岩上;在塔城的巴尔鲁克山,先生坚韧自信的身影与小白杨哨所交相辉映;在阿勒泰山,先生谈笑风生的与同志们一起啃着馕饼子,喝着山泉水;在哈密的戈壁滩,仿佛看见先生饱经岁月的脸庞挂满了汗珠……。

短短的五年,先生主持和参与编制了《新疆西南天山拜什塔木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报告》等3个矿产远景调查报告,《新疆伽师县伽师铜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》等近10份勘查报告。其中《新疆西南天山拜什塔木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报告》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质报告,《新疆伽师县伽师铜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》获得新疆国土资源厅好评,是新疆提交的第一份铜矿勘探报告。与此同时,与他人合作在《地质找矿论丛》上发表了《新疆伽师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》、《新疆哈密天湖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》等3篇学术论文。

新竹高于旧竹枝,全凭老干来扶持。近年来,在先生的严格把关下,新疆院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,国家、市场地质项目占有率越来越高,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。

四、莫道桑榆晚 为霞尚满天

“我这一生为党和国家作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,但是却给了我很多荣誉,我感到很惭愧。与党和国家对我的要求、期望相比,还有较大差距,今后仍需努力。虽然我为新疆院工作的时间不多了,但是你们脚下的路还很长。如果信得过我,有问题可以网上交流、探讨。虽然身体不方便了,但脑子还行,人闲了老的快。”

“我们家是一个与能源、资源难以割舍的家族,哥哥一家两代人都在石油系统工作,我家的两代人在地勘行业工作。当亲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,大家没有感觉到聚少离多有多苦,也没有感觉到野外工作有多么艰辛,习惯了。感谢新疆院对我的照顾和信任,在此也由衷的向我的老伴王孝文同志和儿女们表示感谢,谢谢他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。”—张江

多么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一位老地质工作者的心声,体现了先生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。

先生在新疆院工作期间,但凡有机会出野外便会给年轻职工手把手地传授经验。每次从项目部回来,都要给院有关部门写工作总结、提合理化建议。一位七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对待工作认真、负责和敬业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。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,那种无私忘我的精神令我们感动。

先生一生为地质找矿事业孜孜不倦的奋斗,他灿烂的人生是冶金地质发展的缩影。在他的身上,我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通则,理解了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击水三千里” 的真正含义;学到了严谨的工作态度、扎实的工作作风,领悟了“人生能有几次搏,莫道老来空悲叹”的哲理;学到了“活到老、学到老”的求索精神,懂得了“知识就是力量、就是财富、就是人类文明的积累”的真谛……。

千言万语道不尽对先生的感激之情,万语千言诉不完先生的感人事迹。您是我们生活的楷模、学习的榜样、奋斗的目标!